2024年11月16日—17日,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委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廣西興安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業委員會、水利遺產保護與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辦,中國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中國水科院水利遺產重點實驗室承辦。來自水利部、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水利報社、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河海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中山大學、寧波市水文化研究會、興安縣靈渠研究會等單位的6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國水水務總經理方翔鳴應邀參加了此次會議。
靈渠大小天平(圖片來源:水利史研究)
開幕式由水利史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王凱主持,水利部辦公廳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水利史專委會主任委員譚徐明在致辭中表示,水利史、水文化與水利遺產保護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相關部門重視,專委會將以責任感、使命感和專業精神繼續參與到水利史挖掘、水利遺產保護與水文化建設相關工作中,期待各位專家學者為水利可持續發展,為水利史基礎研究、水利遺產保護與水文化建設實踐繼續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本屆年會共收到論文投稿61篇,涉及水利科技史、近現代水利史、水文化、水利遺產等,內容豐富。會議設立了兩場主旨報告、一場大會報告、一場青年論壇共4場報告會。閉幕式由水利史專委會秘書長李云鵬主持。中國水利報社原副總編輯、水利史專委會委員張衛東做會議總結,他寄望各位水利史與水文化工作者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大力挖掘優秀的傳統水利文化,傳承歷史,發揚求真求實、學以致用的原則,從歷史的經驗中汲取智慧,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文化支撐。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現場參觀了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稱的靈渠及其博物院,并就水利史學科建設、古代典型水利工程蘊含的科技價值、水利遺產調查與保護利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等做了廣泛交流。
此次會議,國水水務提交了關于地方水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相關論文,進行大會交流。多年來,國水水務立足基層水利建設、管理的技術和咨詢服務,抓住水文化和水數據兩個創新引擎,不斷推進水利行業咨詢服務產品創新。在水文化建設咨詢服務方面,國水水務已經啟動《福建省水利名人傳記》《廈門市水利文史資料整編》《汀溪水庫群志》等編撰(纂)工作,并為部分客戶提供了水利史志編撰(纂)咨詢、水文化展館規劃設計等專項服務,旨在為地方水利史研究、水利遺產保護,以及水文化弘揚與傳承貢獻企業的一份社會責任。
相關鏈接介紹
靈渠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東北部的興安縣城東南郊,有一處比肩長城的偉大工程,那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她又名湘桂運河、興安運河,是與四川的都江堰、陜西的鄭國渠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靈渠,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為統一嶺南而命監御史祿率卒開鑿而成,初名離水,唐代始稱靈渠,另有零渠、澪渠、秦鑿渠、陡河等別稱。它全長37.0公里,溝通湘漓二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靈渠建成之后,成為連接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上交通樞紐,對秦始皇統一嶺南,促進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原華夏民族與嶺南百越民族之間的融合,促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桂黃公路和湘桂鐵路的先后修通,其航運功能才逐漸退化,成為一處灌溉工程和名聞遐邇的風景名勝。1988年1月,靈渠被國務院核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靈渠首次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11月,靈渠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靈渠從此開啟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2018年,靈渠成功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五批)。(資料來源:劉建新著《靈渠》)
靈渠沙盤
“湘漓分派”石碑
陡門示意圖